近期评论

    今日最热

    No top posts yet

    驳《汉字会被边缘化直至“死亡”?》

    原文:《汉字会被边缘化直至“死亡”?》

    在百度新闻上意外发现了这篇文章(严格意义上可能不算是一篇文章,因为它似乎是从一本书里节选出来)。一看见这个标题,我心里就觉得不妙,要是作者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还好,要是最后的结论是肯定的,那肯定会有一大堆人在后面骂——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

    熟悉我的人(大概很少)应该知道我从来不会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去喷人,只会有人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来喷我。不过,这次我打算要站在那些“喷子”一边。不是我同意他们的做法,只是碰巧观点相近罢了,而且我是不可能用“崇洋媚外”这样的大帽子去压人,也不会只因为是“中华文化”就去捍卫汉字,我依然打算用理性的思维来推敲一下本文的观点是否合理。

    首先说明一下本人的语言掌握情况,以免有人以此见疑,以为我的动机是“我是中国人,何必学英文,不学ABC,照做接班人”。我算是个业余文学创作者,写一些小说,但是中文功底很难说多么深厚;我自认为英语还算可以,因为毕竟“算是个”搞研究的,需要写论文;我会一些日语,日常会话程度,勉强可以阅读通俗文学作品。

    […]

    从“比特币之父被捕”谈比特币的存在意义

    “北京时间12月9日晚间消息,国外媒体报道,住在澳大利亚的莱特今年44岁,在澳大利亚的公开身份是企业家和学者。但就在几个小时之前,美国《连线》(Wierd)杂志和Gizmodo网站确认莱特就是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

    随后,10几名澳大利亚警员在当时时间周三下午1点30分左右突袭了克雷格·史蒂芬·莱特(Craig Steven Wright)的家中。”

    […]

    一个人能有多“愚蠢”?科学告诉你几种有效表现自己愚蠢的方式

    原文:Live Science 《How Stupid Can […]

    评《结婚证有效期应为7年》

    很多媒体称这是一篇由“某学者”发表的议论,但都对这位学者的身份语焉不详。不过这样或许更好,我既不喜欢高举道德大棒去谴责别人的言论,也不喜欢因为对方的学术地位就盲从其看法。我们在这里就不去深究这些观点的出处,仅就观点本身来分析一番。

    事实上,当我第一次看到这篇长微博的内容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人肯定是为了讽刺或者开玩笑才写下这些文字的。可是没想到这么一篇短小的议论或者说是调侃居然引来了如此多的关注,真是始料未及。不过,既然这么多人对这个观点感兴趣,我也不妨来分析分析,看看这位“学者”的看法有多少理性的成分。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正在来临,许多人因为“恐婚”而选择单身。而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离婚率年年攀升,2014年共有363.7万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很多夫妻都熬不过“七年之痒”,甚至有些小年轻闪婚闪离。”

    开篇用“事实”和数字来引出观点,算是标准的议论文写法。有不少人质疑这一段中出现的数字是否属实,但是实在难以求证,所以我们姑且就承认它们,看看在此基础上作者的推论是否成立。

    “所以,我建议结婚证应该像驾驶证、会计证、身份证这些证件一样,设7年有效期,到期后婚姻自动解除。这样一来,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

    真以为日本“正常化”还很遥远吗?

    2015年9月19日,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了新《安保法案》。虽然从形式上和平宪法并没有被推翻,但是日本动用武力的条件被大幅放宽,甚至有人分析认为日本已经在事实上获得了“发动战争的权利”,向着“所谓的正常国家”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一直以来,只要把“日本”和“正常国家”这两个词放在一起说,就一定会在华语圈招致反感和谩骂,就好像这件事和“乱伦”一样的大逆不道,即使只是从嘴里说出也足够令人身染污秽了。这倒是不难理解,就算在声称“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的西方社会,大部分人也还是不会把有重罪前科的人当做普通人来看待。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还不算太遥远,被人“歧视”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然而,冷静地考虑一下,这种思考不但在道义上未必站得住脚,对中国本身也绝非有益。

    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被“剥夺”了一些权利,其中就包括了“发动战争的权利”。这个无可厚非。要是一个人抢劫伤人,他会被关进监狱,剥夺自由;国家犯下战争罪行自然也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以作警示——有人认为这些惩罚是为了防止再犯,这个太天真了点,看看凡尔赛体系下的德国就明白了。

    对于刑罚来说,总有一定的期限。因为人的寿命有限,所以才会有“无期徒刑”的存在,因为“无期”实际上也存在期限(到生命终止)。但是国家没有寿命的限制,你不可能让它永远顶着一个“战败国”的帽子,当一辈子“国下国”。当年确实曾经有过直接判日本“死刑”(美苏英中,分区占领)的提案,如果能实现的话,现在也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不过毕竟最后成了泡影,如今再来抱怨也是枉然。

    […]

    活着并非不堪,只不过死亡更简单

    今天突然看到有一则新闻热了,似乎是两个互不相识的90后男女相约了结生命。说实话,刚刚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一点感触都没有,只觉得大概是一则奇闻异事。没想到,居然有那么多人对这两个人的选择表示不理解,这倒是让我惊讶不已。

    ——活着也许并非不堪,可是还有心跳和呼吸并不算真正的活着。

    活着就只是“生存”这么简单吗?怎么可能,如果真是如此的话,这世上就不会有一个词叫做“生不如死”了。活着所需要的东西远比心跳和呼吸要多得多,尊严、快乐、希望,失去了这其中的哪怕一样,都可能让人从此不再有活着的实感。

    人总要为了某件事而活着,否则就只是“会动的尸体”。“行尸走肉”和真正的尸体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呢?对外人来说或许这就是全部的区别,而对于他自己,却可能根本就只是一回事罢了。

    动物活着的意义就是繁衍后代,可惜我们自从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就已经无法再这么单纯了。“幸福”是大多数人活着的意义,它并不只是活着的一种状态,它其实更是活着的必要条件。如果一旦觉得自己已经不可能将快乐和幸福拥入怀中,我们真的会感到生不如死。

    […]

    拒绝“正常”

    所谓的“小资产阶级情怀”,现在往往表现为很多生活安逸的人会天天叫嚣着“渴望刺激”这类的话。然而,事实上让他们真正放弃“无聊”的日常,进入“刺激”的冒险状态,他们肯定是不会愿意的。他们所渴望的并非真正的“刺激”,而不过是观看恐怖片、游览酆都城那样能够保证自己绝对安全的“刺激”而已。除了精神偏执的人以外,我想是没有人会愿意为了摆脱无聊而让自己真正置身危险之中。

    人总是有一种保持“正常”的本能,这种“正常”有时代表“现状”,有时代表“计划”,有时代表“期许”。诚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维持一种名为“熟悉”的幸福状态。不必要的波折往往只能带来痛苦,无论结果怎样。

    这种对“正常”的渴望常常是不自知的,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体会过,并受到它的左右。

    很多人,包括过去的我,都很难理解一些新闻报道或者电视节目中一些人的反应——为什么有人会不顾生命危险冲回火场中,只为了取回财物;为什么很多肇事者选择逃逸,为什么药家鑫会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女性痛下杀手;为什么在灾难片中,总有很多人宁可蜷缩在墙角等死也不愿放手一搏……这些人或者愚昧,或者凶恶,或者怯懦,反正我们总会觉得他们和我们在想法上有着某种致命的差别,我们不会觉得自己和这些人是同类。

    然而,我们和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如果真的遭遇了相同的情况,我们中的一些人也许就会采取和他们相同的行动。

    […]

    没有伟大的追求,何来伟大的艺术

    前两天,有个朋友分享了一段视频。类似于脱口秀。在视频里,一个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子对中华文化在中国的没落和在日本的发展发表了一通议论。他说的是对抑或是错,我不想评论。老实说,我们都不了解日本,道听途说的东西我也不想在这儿胡说八道。不过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倒是让我感触良多。

    我也不想提近代史之前的事情了……我们的灿烂古文化。中国人总有种习惯思维,总喜欢说原来我们多么多么先进,多么多么繁荣,真是“万国来朝”,所有的周边国家都向我们学习。的确不错,这些都是事实。

    不过这些说明不了什么,对现实没有任何补益,除非你觉得有不少古玩玉器可以卖给外国人也算是好处之一的话。而且不要忘了,我们是抛弃了那些束缚我们的“伟大遗产”才走到今天的,而且至少现实证明那并没有什么错;不要忘了,今天中国人能够吃饱饭,不是因为我们最早发明了铁器,而是因为一个叫做袁隆平的现代人。更何况,那些都不是我们做出来的,那些做出了伟大成就的人们都早已卖在了黄土之下。说实话,他们和我们并不比我们和日本人、朝鲜人更亲近,拿着他们的成就沾沾自喜,和拿着父母赚的钱飙车的富二代有什么区别?

    今时今日,我们已经产生不了伟大的艺术。

    在视频里,那个小伙子提到了电影和漫画,其实应该还包括轻小说(一类表现手法通俗的商业文学作品)。很有意思的是,他所提到的都是商业媒体,然后发现这些本来就先天性带着铜臭的领域,我们依然不如别人。

    […]

    世界的恶意

    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世界既不是公正的审判者,更不是慈爱的母亲。对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类来说,世界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恶意,露骨的,令人战栗的恶意。这种恶意来自两种截然不同,甚或说是相互对立的力量,我在这里借助“月世界”的两个概念给他们命名,当然你对“月世界”没有任何了解也无妨。

    其一,“盖亚”,地球的恶意。说得简单一点,即是自然灾害。其实准确地说,称其为恶意似乎稍显牵强,因为事实上地球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灾害准确地说都不过是自然现象,人类在或不在并没有什么关系。然而,面对“温室效应”、“沙尘暴”等等“天灾”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使用一个词——“地球的报复”。

    如此说来,多少有了一点“恶意”的感觉了吧。然而说到头,这些不过都是自作自受。勒紧我们脖子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

    其二,“阿赖耶识”,人类社会的恶意。人类没有健壮的肢体,没有尖利的爪牙,是社会集合了弱小个体的力量,令人类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得以存在。然而同时,正是因为社会的存在,微小的恶意常常也得以聚集和增长,最后向无辜者亮出毒牙。这些恶意大部分都源自人类的原罪:“傲慢”、“懒惰”、“怯懦”和“自私”。

    有多少“熟练”司机曾经酒后驾车,还会满不在乎地说“我闭着眼睛也能开车”?又有多少生命连“杀死”自己的人是谁,甚至连自己为何而死都不知道,就消失在了飞驰的车轮之下?当然,这些恶意是微小的,没有一个司机是有意去夺取一条素不相识的生命。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已经构成了一种“恶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