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评论

    今日最热

    No top posts yet

    让时间抚平记忆的棱角,留下光滑纯净的砂——评《东京80年代》

    【首先要说的是以下文字的前提:以我的个人看法,最后和纯平一起出场的女性应该是森下爱。】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有人说需要,有人说不需要。其实我一直认为,“爱上”一个人是需要理由的,因为从陌生到倾心并没有神明的暗示,我们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受到对方的吸引;但是,“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因为到了这时,其他的一切都变得渺小,只有那个人的存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愚蠢”的人奋不顾身地投入灾难般的爱恋。

    ——结束一段爱需要理由吗?也许需要,也许不需要。“无疾而终”这四个字并非怪谈,“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或许只是因为平淡和琐碎,然而大部分时候,其实是因为两个人的感情齿轮已经无法再按同一个频率转动。

    严格来说,我认为纯平和小爱的爱情根本从来都没有结束,因为他们在彼此感情最深的时候,用蓦然的分别将还在飞转的胶片强行切断,却将那份爱恋完整地留在心里。

    […]

    幻想与现实,过去和现在,回头……还是迈进——评《金色时光》

    ——沉浸于幻想或许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其实现实也并非那么可怕。

    加贺香子,这是一个一出场就令人反感的人物,无论是她那跟踪狂一样的行径,将他人的想法随自己高兴的方式解读的妄想气质,还是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一意孤行,都让这个人物十分不讨人喜欢。更何况,香子的家里是有钱人,所以她的行为在一开始很容易被解读为强势者的傲慢和任性。

    然而,随着香子向万里吐露心事,我们发现其实这只是一个软弱的女孩子。她的高傲、轻狂,还有歇斯底里的行为其实不过是保护软弱内心的铠甲。这样的角色我们见得很多,只不过香子的行为显得过于极端罢了。

    香子哀叹自己上了大学之后就变得“透明”了,其实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也经历过类似的环境。香子外貌美丽,家庭环境有非常优越,这种气质总会无形中给靠近她的人压力,令人望而却步。所以她会觉得其他人都躲着她,感觉所有人都拒绝她。

    […]

    不能爱自己的人,无法爱任何人;不能爱自己的人,不敢爱任何人——评《指尖奶茶》

    奶茶的结局让人难以释怀,因为按池田自己的说法,他离开了在他心中排“第一”的水面,选择了在接近尾声的十几话内都几乎没有再出现的小左。

    无疑,作为一个男人,池田的选择很难说得上是正确的,但其实池田在我的眼里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所以他的选择也不能算是错误。

    无法爱自己的人,无法爱任何人。

    看到这句话肯定有很多人都会疑惑,因为池田的心里最爱的其实很可能(他自己不承认)是女装的自己“小雪”,所以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自恋狂”,怎么可能是“无法爱自己的人”呢?可惜这里有一个误解,因为“小雪”并不是池田真实的自己,而是从他对男性的厌恶和对女性的憧憬中诞生的虚像。说到底,池田所爱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一个完美的造物——就像那个爱上了自己雕刻的女神像的雕塑家一样。

    事实上,池田对于真正的自己——身为男性的自己,所抱持的感情是厌恶、恐惧和沮丧。他一次又一次对自己变得越来越像男性这个事实感到痛苦和无奈,却又抵挡不了生理的自然变化。

    […]

    笨蛋老了也还是笨蛋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常常听到类似的话从长辈的口中说出,尤其是在他们觉得晚辈不太“听话”的时候。不过我一直就很纳闷,这句话除了说明你很容易得高血压之外,好像什么也代表不了吧?笨蛋老了也只是变成老笨蛋而已,见多识广就能成为智者的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年纪仿佛是一种奖章,任何人在面对晚辈尤其是自己的儿女的时候总是会抱有一种不可理喻的优越感,动不动就想指手画脚一番。可事实上,大部分人的才智都属平庸一类,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凭什么就觉得能为别人“指明前进的方向”?在你自己的眼里都不觉得自己是成功的,又凭什么觉得能为别人出谋划策?

    “那里的门是窄的,找到的人也少”,大多数人都只能撞墙。要是一个人走进了门,然后回过头来告诉你跟着他走,那还算是靠谱的;要是一个人撞了墙,马上指着一个他没有撞过的地方告诉你“那里是门”……不不不,那里极有可能也还是墙。

    更可怕的是,大部分人其实从来就没有试着努力过,连墙在哪里都还没有摸到,光靠道听途说的所谓“成功之道”,居然就敢理直气壮地拿来教训晚辈,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当然,有人要说了,“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有见过猪跑吗”……说实话,如果你光看看“猪跑”就能知道猪肉是什么味道的话,那你盯着我看的时候我会非常紧张……

    老而不死谓之贼

    “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这个话题最近几年简直长盛不衰。每当你以为它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总是又会冒出一些事情把这片沉渣搅动起来,或者某某好心扶老人被讹诈了,或者老人摔倒没人扶去世了,如此种种。

    每当这个话题被提起,舆论反正就是两边倒:一边是稍微有点公众影响力的人物们痛心疾首,几乎众口一词地谴责“社会道德沉沦”、“社会信任缺失”,呼吁法制的完善,呼吁重建信任基础;而另一边则是“犬儒主义者”的自辩,所谓“善意应该是相互的”,所谓“人先得自保才能行善”。

    痛心疾首者固然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可“犬儒主义者”也尽可以抬出数不清的案例来为自己脱罪。诚然,当一个人把别人的生命和金钱进行比较的时候,他的人品就足可以受到质疑了。然而,谁也没有权利鼓励所有人都去做舍“生”取义的壮士——这里的“生”代表生活。

    人固自私,先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去关心他人,这才是人之常情。可是,要是大家都这么干,那就有点像囚徒困境了——大家都活得提心吊胆,因为万一遇到意外,基本不可能指望获得别人的援助。

    哈哈,如果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这个问题的收益和风险,似乎还挺有意思的……

    […]

    活着并非不堪,只不过死亡更简单

    今天突然看到有一则新闻热了,似乎是两个互不相识的90后男女相约了结生命。说实话,刚刚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一点感触都没有,只觉得大概是一则奇闻异事。没想到,居然有那么多人对这两个人的选择表示不理解,这倒是让我惊讶不已。

    ——活着也许并非不堪,可是还有心跳和呼吸并不算真正的活着。

    活着就只是“生存”这么简单吗?怎么可能,如果真是如此的话,这世上就不会有一个词叫做“生不如死”了。活着所需要的东西远比心跳和呼吸要多得多,尊严、快乐、希望,失去了这其中的哪怕一样,都可能让人从此不再有活着的实感。

    人总要为了某件事而活着,否则就只是“会动的尸体”。“行尸走肉”和真正的尸体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呢?对外人来说或许这就是全部的区别,而对于他自己,却可能根本就只是一回事罢了。

    动物活着的意义就是繁衍后代,可惜我们自从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就已经无法再这么单纯了。“幸福”是大多数人活着的意义,它并不只是活着的一种状态,它其实更是活着的必要条件。如果一旦觉得自己已经不可能将快乐和幸福拥入怀中,我们真的会感到生不如死。

    […]

    拒绝“正常”

    所谓的“小资产阶级情怀”,现在往往表现为很多生活安逸的人会天天叫嚣着“渴望刺激”这类的话。然而,事实上让他们真正放弃“无聊”的日常,进入“刺激”的冒险状态,他们肯定是不会愿意的。他们所渴望的并非真正的“刺激”,而不过是观看恐怖片、游览酆都城那样能够保证自己绝对安全的“刺激”而已。除了精神偏执的人以外,我想是没有人会愿意为了摆脱无聊而让自己真正置身危险之中。

    人总是有一种保持“正常”的本能,这种“正常”有时代表“现状”,有时代表“计划”,有时代表“期许”。诚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维持一种名为“熟悉”的幸福状态。不必要的波折往往只能带来痛苦,无论结果怎样。

    这种对“正常”的渴望常常是不自知的,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体会过,并受到它的左右。

    很多人,包括过去的我,都很难理解一些新闻报道或者电视节目中一些人的反应——为什么有人会不顾生命危险冲回火场中,只为了取回财物;为什么很多肇事者选择逃逸,为什么药家鑫会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女性痛下杀手;为什么在灾难片中,总有很多人宁可蜷缩在墙角等死也不愿放手一搏……这些人或者愚昧,或者凶恶,或者怯懦,反正我们总会觉得他们和我们在想法上有着某种致命的差别,我们不会觉得自己和这些人是同类。

    然而,我们和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如果真的遭遇了相同的情况,我们中的一些人也许就会采取和他们相同的行动。

    […]

    没有伟大的追求,何来伟大的艺术

    前两天,有个朋友分享了一段视频。类似于脱口秀。在视频里,一个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子对中华文化在中国的没落和在日本的发展发表了一通议论。他说的是对抑或是错,我不想评论。老实说,我们都不了解日本,道听途说的东西我也不想在这儿胡说八道。不过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倒是让我感触良多。

    我也不想提近代史之前的事情了……我们的灿烂古文化。中国人总有种习惯思维,总喜欢说原来我们多么多么先进,多么多么繁荣,真是“万国来朝”,所有的周边国家都向我们学习。的确不错,这些都是事实。

    不过这些说明不了什么,对现实没有任何补益,除非你觉得有不少古玩玉器可以卖给外国人也算是好处之一的话。而且不要忘了,我们是抛弃了那些束缚我们的“伟大遗产”才走到今天的,而且至少现实证明那并没有什么错;不要忘了,今天中国人能够吃饱饭,不是因为我们最早发明了铁器,而是因为一个叫做袁隆平的现代人。更何况,那些都不是我们做出来的,那些做出了伟大成就的人们都早已卖在了黄土之下。说实话,他们和我们并不比我们和日本人、朝鲜人更亲近,拿着他们的成就沾沾自喜,和拿着父母赚的钱飙车的富二代有什么区别?

    今时今日,我们已经产生不了伟大的艺术。

    在视频里,那个小伙子提到了电影和漫画,其实应该还包括轻小说(一类表现手法通俗的商业文学作品)。很有意思的是,他所提到的都是商业媒体,然后发现这些本来就先天性带着铜臭的领域,我们依然不如别人。

    […]

    谣言、辟谣和言论自由

    微博,很多人已经把它当成了谣言的舞台。为了制止谣言,“辟谣联盟”应运而生,然而事实上,正如大部分人预料的一样,他们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狼来了,狼来了!”我想,他们有时候一定非常想如此怨愤地大叫几声。

    事情就是这样,谣言是很难控制的,只要你还让它有散播的渠道……不,应该说谣言是无法控制的,就算你二十四小时盯着滚动的信息看,见到不喜欢的就删,也无济于事。语言的威力不只在于它传递着信息,而且更重要的,往往当耳膜震动的时候,心也同时在震动着——只要是语言,只要被听见过,被看见过,就一定会在人的心里留下痕迹。我们其实非常狡猾,当我们在散播一段流言时,我们往往会说“我听见有人说”……只要听过,那么不管事实是否存在,这段话的存在就是无法抹去的,它会慢慢流传,最终积蓄起比事实更强大的力量——只要它足够耸人听闻。

    为了应对流言(或者说谣言),不少“砖家”“靴者”提出很多有意思的建议,比如说“微博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功能”、“应当强化政府及主流媒体在微博上的话语权”、“谣言止于智者,网民尤其是经过微博认证的名人,要加强自律,不信谣,不传谣;鼓励、支持网民自发的辟谣组织如‘辟谣联盟’,通过网民自发纠错,自发辟谣;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加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应当跟进。同时加强执法,对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形成心理威慑;微博的运营机构应该加强管理,建立网络信用体系。”,再比如“在必要的监管之外,我们呼吁微博使用者恪守真实诚信的道德底线……在现实生活的有限交往中,我们都要求彼此诚信,何况是在理论上可以无限传播的网络交流中呢?”。

    其实大体上,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而且差不多都是一帮头脑不好的家伙在胡说八道。

    言论自由是有底线的,这个不但是我,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承认。鼓吹暴力和犯罪的言论,不管法律是否有针对其的规定,也不会有人认可其正当性。这是事实。侵犯个人隐私,随意散播关于个人的蜚短流长也是令人不齿的行为。言论自由不表示什么话都能说,只是说一个人不应该单纯因为说话而获罪——在他的言论的确伤害到了无辜者时,至少这种行为本身是可耻的。

    […]

    世界的恶意

    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世界既不是公正的审判者,更不是慈爱的母亲。对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类来说,世界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恶意,露骨的,令人战栗的恶意。这种恶意来自两种截然不同,甚或说是相互对立的力量,我在这里借助“月世界”的两个概念给他们命名,当然你对“月世界”没有任何了解也无妨。

    其一,“盖亚”,地球的恶意。说得简单一点,即是自然灾害。其实准确地说,称其为恶意似乎稍显牵强,因为事实上地球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灾害准确地说都不过是自然现象,人类在或不在并没有什么关系。然而,面对“温室效应”、“沙尘暴”等等“天灾”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使用一个词——“地球的报复”。

    如此说来,多少有了一点“恶意”的感觉了吧。然而说到头,这些不过都是自作自受。勒紧我们脖子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

    其二,“阿赖耶识”,人类社会的恶意。人类没有健壮的肢体,没有尖利的爪牙,是社会集合了弱小个体的力量,令人类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得以存在。然而同时,正是因为社会的存在,微小的恶意常常也得以聚集和增长,最后向无辜者亮出毒牙。这些恶意大部分都源自人类的原罪:“傲慢”、“懒惰”、“怯懦”和“自私”。

    有多少“熟练”司机曾经酒后驾车,还会满不在乎地说“我闭着眼睛也能开车”?又有多少生命连“杀死”自己的人是谁,甚至连自己为何而死都不知道,就消失在了飞驰的车轮之下?当然,这些恶意是微小的,没有一个司机是有意去夺取一条素不相识的生命。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已经构成了一种“恶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