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评论

    今日最热

    No top posts yet

    拒绝“正常”

    所谓的“小资产阶级情怀”,现在往往表现为很多生活安逸的人会天天叫嚣着“渴望刺激”这类的话。然而,事实上让他们真正放弃“无聊”的日常,进入“刺激”的冒险状态,他们肯定是不会愿意的。他们所渴望的并非真正的“刺激”,而不过是观看恐怖片、游览酆都城那样能够保证自己绝对安全的“刺激”而已。除了精神偏执的人以外,我想是没有人会愿意为了摆脱无聊而让自己真正置身危险之中。

    人总是有一种保持“正常”的本能,这种“正常”有时代表“现状”,有时代表“计划”,有时代表“期许”。诚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维持一种名为“熟悉”的幸福状态。不必要的波折往往只能带来痛苦,无论结果怎样。

    这种对“正常”的渴望常常是不自知的,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体会过,并受到它的左右。

    很多人,包括过去的我,都很难理解一些新闻报道或者电视节目中一些人的反应——为什么有人会不顾生命危险冲回火场中,只为了取回财物;为什么很多肇事者选择逃逸,为什么药家鑫会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女性痛下杀手;为什么在灾难片中,总有很多人宁可蜷缩在墙角等死也不愿放手一搏……这些人或者愚昧,或者凶恶,或者怯懦,反正我们总会觉得他们和我们在想法上有着某种致命的差别,我们不会觉得自己和这些人是同类。

    然而,我们和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如果真的遭遇了相同的情况,我们中的一些人也许就会采取和他们相同的行动。

    我们都是“正常”的奴隶。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京极夏彦写的《魍魉之匣》。这部书本身是推理小说,但其中却有一段颇有意思的论述。大意是说:杀人分尸这种看似心理变态的行为,其实质却正好相反,是凶手对回归“正常”的内心希望的反应;分尸者是希望藉由分解和销毁尸体这种行为,从“杀人”这种异常的状态中逃脱,返回自己正常的生活。

    是不是感到背后冷汗直流?这段叙述让我不得不想到了药家鑫和肇事逃逸者,他们的心态恐怕也与此类似。藉由“逃逸”这种犯罪行为,肇事者能够令自己从“事故”这种异常的状态回归到“正常”之中。一部分人或许是出于恶的本性,然而相信也有很多人不过是下意识地服从了自己回归“正常”的内心希望。

    反过来看,我们觉得难以理解的行为突然都变得容易理解了。为什么有人会为了财物重返火场,为什么有人在面对灾难时会选择“不反抗”……这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其实都是为了令自己从灾难这种异常状态中返回日常生活的手段。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不过是自欺欺人——即使闭着眼睛告诉自己“我不相信”也不会对现状有任何改善;它们只会带来更严重地异常——虽然失去财物会令自己无法回归到之前的日常之中,但以失去生命为代价岂非得不偿失。

    可是这些行为往往是下意识的。如果冷静的思考,很容易比较孰轻孰重,然而一点点“愚昧”,一点点“侥幸”,却会在关键时刻使天平失衡。

    孩子生病,对一个家庭来说的确是一种异常的状态,然而“十万元”是一笔不小的金额,失去这笔金钱对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来说,往往同样意味着对“正常”的严重破坏。如果真的只需要付出“八毛”这样的小代价就可以回归“正常”,你会怎么选择呢?

    是的,这是赌博,而且是一场以生命为筹码的豪赌。冷静的旁观者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愿意参加这场明显不够公平的赌局,然而一边是完全失去回归“正常”的希望,而另一边虽然有巨大风险却也有一线“生机”。这么一想,就不难理解他们的选择了。

    这显然是不对的,是不理智的。然而“正常”却为这种不理智的行为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你是否面对过重大的抉择呢?当你面对这种选择时,你是否曾经“逃避现实”地将视线从面前的问题,移到遥远的“后果”,因而瞻前顾后呢?如果有,那么你已经被“正常”绑架了。

    对“正常”的依恋,让我们在面对重大抉择、突发事件时,产生不必要的犹豫。这非常危险,它往往令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或者延误“逃生”的时机。

    为了从“正常”的牢笼中逃脱,“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避难训练”是我们所熟悉的,很多心理学家也建议到达一个陌生环境时,先在头脑中模拟一次可能遭遇的灾难和应对之法。有准备的头脑,能够使我们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做出更快更恰当的反应。

    同样的道理,对于自己或者亲友可能遇到的其他异常,例如疾病、受伤等等,事先在头脑中做出合理的决定是有帮助的。因为面对突发事件,我们往往会跟随本能行事,然而冷静的旁观者却往往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记住冷静的自己做出的决定。

    不要害怕、逃避、忌讳“异常”。正如说出“死亡”二字并不会招来死神,思考不会带来灾难,却会在灾难面前救人一命。

    没有伟大的追求,何来伟大的艺术

    前两天,有个朋友分享了一段视频。类似于脱口秀。在视频里,一个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子对中华文化在中国的没落和在日本的发展发表了一通议论。他说的是对抑或是错,我不想评论。老实说,我们都不了解日本,道听途说的东西我也不想在这儿胡说八道。不过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倒是让我感触良多。

    我也不想提近代史之前的事情了……我们的灿烂古文化。中国人总有种习惯思维,总喜欢说原来我们多么多么先进,多么多么繁荣,真是“万国来朝”,所有的周边国家都向我们学习。的确不错,这些都是事实。

    不过这些说明不了什么,对现实没有任何补益,除非你觉得有不少古玩玉器可以卖给外国人也算是好处之一的话。而且不要忘了,我们是抛弃了那些束缚我们的“伟大遗产”才走到今天的,而且至少现实证明那并没有什么错;不要忘了,今天中国人能够吃饱饭,不是因为我们最早发明了铁器,而是因为一个叫做袁隆平的现代人。更何况,那些都不是我们做出来的,那些做出了伟大成就的人们都早已卖在了黄土之下。说实话,他们和我们并不比我们和日本人、朝鲜人更亲近,拿着他们的成就沾沾自喜,和拿着父母赚的钱飙车的富二代有什么区别?

    今时今日,我们已经产生不了伟大的艺术。

    在视频里,那个小伙子提到了电影和漫画,其实应该还包括轻小说(一类表现手法通俗的商业文学作品)。很有意思的是,他所提到的都是商业媒体,然后发现这些本来就先天性带着铜臭的领域,我们依然不如别人。

    其实说到电影,这个我倒不是特别同意他的比较方式,因为差不多不同国家的电影所擅长的题材都不尽相同,日本电影本来就擅长叙事和描写心理,特别是人物心理的表现上,日本人应该可以算是世界一流的;不过在叙事上,中国也有一些不错的影片,只不过都不太叫座,以至于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过这些影片,比如最近上映的一部影片《钢的琴》。

    漫画加上轻小说算是日本的特色文化,说是世界顶尖也不为过,能够与之对应的,可能就要算是国内的“网络小说”了。然而,也有人提出过,毕竟用业余作品与商业作品相比较实在有失偏颇。

    其实还有一个方面被那个小伙子忽略了,那就是音乐。说到这个,也许有人要反驳,不过在艺术界,中国的歌曲“词长曲短”是公认的事实,久而久之我们其实也已经养成了重词轻曲的审美习惯。这倒没什么,既然我们作曲不如人,那么能填得好词也还是不错的。

    真正的问题,不是现象而是原因。

    为什么中国的音乐陷入低谷呢?其实理由再简单不过——只要你想象一下,那些拿着大把的钱让子女学钢琴的父母是为了什么,如果你的父母只是普通工薪族,而你因为喜欢音乐而想读艺校最可能得到怎样的回答。《锵锵三人行》有一期中就谈过这个问题,当时有一位音乐人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我们的学校并不是在教育‘人’,而是在生产‘商品’,我们几乎所有人上学的目的也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把自己‘卖出去’,想让一群‘商品’创造出伟大的音乐不是天方夜谭吗?

    还是来说说我最了解的“小说”吧。很多人都批评网络小说内容肤浅低俗。这是事实。但是造成这种处境的并非只是作者的原因,更多的其实还是在人数更多的读者身上。

    说起来是个笑话,我曾经阴差阳错地在一个女性向的文学网站待过一段时间,使得我反而对那边更熟悉一些。基本上在那里,点击率最高的是几类文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男性角色(其实很难用男主角这个词)都有一个非常显赫的地位,一般是“总裁”、“王爷”等等;主要情节大概就是一个美女(抑或普通的女性)如何傍到这个“大款”,如何能够过上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抑或还会有怎么和“情敌”勾心斗角等等。甚至于,还有一些网站专门提供此类的文章。如此看来,我突然觉得琼瑶女士的作品是如此的纯洁,至少小燕子和五阿哥在一起不是为了他的钱和地位。男性向的文章,网上骂的挺多了,我就不多说了。

    就是那句话“需求决定供给”。社会在追求什么,文学就会提供什么。这是正常的,唯一不正常的就只有这个社会的追求——“钱”和“权力”。正因为社会在追求这些,所以才会有满足这种追求的艺术,才会有《非诚勿扰》(非电影)这样的节目。非常悲哀的是,网络小说的读者群体中初高中的要占去大半,他们所需求的是那样的文学;而《SUNDAY》、《JUMP》这些日本销量最大少年向漫画杂志选取作品的宗旨却是“爱、友情、正义”……

    谣言、辟谣和言论自由

    微博,很多人已经把它当成了谣言的舞台。为了制止谣言,“辟谣联盟”应运而生,然而事实上,正如大部分人预料的一样,他们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狼来了,狼来了!”我想,他们有时候一定非常想如此怨愤地大叫几声。

    事情就是这样,谣言是很难控制的,只要你还让它有散播的渠道……不,应该说谣言是无法控制的,就算你二十四小时盯着滚动的信息看,见到不喜欢的就删,也无济于事。语言的威力不只在于它传递着信息,而且更重要的,往往当耳膜震动的时候,心也同时在震动着——只要是语言,只要被听见过,被看见过,就一定会在人的心里留下痕迹。我们其实非常狡猾,当我们在散播一段流言时,我们往往会说“我听见有人说”……只要听过,那么不管事实是否存在,这段话的存在就是无法抹去的,它会慢慢流传,最终积蓄起比事实更强大的力量——只要它足够耸人听闻。

    为了应对流言(或者说谣言),不少“砖家”“靴者”提出很多有意思的建议,比如说“微博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功能”、“应当强化政府及主流媒体在微博上的话语权”、“谣言止于智者,网民尤其是经过微博认证的名人,要加强自律,不信谣,不传谣;鼓励、支持网民自发的辟谣组织如‘辟谣联盟’,通过网民自发纠错,自发辟谣;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加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应当跟进。同时加强执法,对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形成心理威慑;微博的运营机构应该加强管理,建立网络信用体系。”,再比如“在必要的监管之外,我们呼吁微博使用者恪守真实诚信的道德底线……在现实生活的有限交往中,我们都要求彼此诚信,何况是在理论上可以无限传播的网络交流中呢?”。

    其实大体上,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而且差不多都是一帮头脑不好的家伙在胡说八道。

    言论自由是有底线的,这个不但是我,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承认。鼓吹暴力和犯罪的言论,不管法律是否有针对其的规定,也不会有人认可其正当性。这是事实。侵犯个人隐私,随意散播关于个人的蜚短流长也是令人不齿的行为。言论自由不表示什么话都能说,只是说一个人不应该单纯因为说话而获罪——在他的言论的确伤害到了无辜者时,至少这种行为本身是可耻的。

    然而,现在的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大部分的所谓“谣言”,其目标都是指向了我们所熟知的“黑幕”。的确,这是比喻的说法,因为那里似乎的确有一张巨大的黑幕,遮蔽了阳光,挡住了所有人的视线。我们对幕布那头如此的无知,并不比我们对有名的情报组织FBI和CIA了解得更多些。无知滋生猜疑,猜疑汇聚流言,流言招惹怨愤,怨愤激发暴力。

    所有我说过,所有的所谓“建议”都是无聊的废话,是脑子不好的人想出来的胡说八道。真正制止流言的方法只有一个——真相。眼看着一只鼻子里插着葱的猪,就算有人眉飞色舞地在一旁告诉你那是一头大象,你也只会觉得他精神有问题,而不会真的把那头猪当做大象;然而如果那头猪始终站在幕布的另一边,那么就算说它是一只老鹰也未必没有人信——如果你不把所有的一切都摊在阳光下,就别怪褥子里会长虫!

    世界的恶意

    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世界既不是公正的审判者,更不是慈爱的母亲。对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类来说,世界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恶意,露骨的,令人战栗的恶意。这种恶意来自两种截然不同,甚或说是相互对立的力量,我在这里借助“月世界”的两个概念给他们命名,当然你对“月世界”没有任何了解也无妨。

    其一,“盖亚”,地球的恶意。说得简单一点,即是自然灾害。其实准确地说,称其为恶意似乎稍显牵强,因为事实上地球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灾害准确地说都不过是自然现象,人类在或不在并没有什么关系。然而,面对“温室效应”、“沙尘暴”等等“天灾”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使用一个词——“地球的报复”。

    如此说来,多少有了一点“恶意”的感觉了吧。然而说到头,这些不过都是自作自受。勒紧我们脖子的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己。

    其二,“阿赖耶识”,人类社会的恶意。人类没有健壮的肢体,没有尖利的爪牙,是社会集合了弱小个体的力量,令人类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得以存在。然而同时,正是因为社会的存在,微小的恶意常常也得以聚集和增长,最后向无辜者亮出毒牙。这些恶意大部分都源自人类的原罪:“傲慢”、“懒惰”、“怯懦”和“自私”。

    有多少“熟练”司机曾经酒后驾车,还会满不在乎地说“我闭着眼睛也能开车”?又有多少生命连“杀死”自己的人是谁,甚至连自己为何而死都不知道,就消失在了飞驰的车轮之下?当然,这些恶意是微小的,没有一个司机是有意去夺取一条素不相识的生命。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已经构成了一种“恶意”。

    如果你走过一条漆黑的道路时,发现路当中有一块大石头,你会去搬开它吗?如果你是一个技术娴熟的司机,刚刚巧妙地躲开了一块横在路中间的“地雷”,你会费神下车去搬开它吗?当你在第二天,知道那条小道上发生了车祸,你会感到愧疚吗?一时的“事不关己”,一时的懒惰,虽然轻微,却不可否认,是十足的“恶意”。

    还是一条人烟稀少的小巷,不过这次躺在路边的是一个虚弱的老人,你会停下车来载她去医院吗?当然,你会害怕,因为你听说过不少这样的故事,你害怕自己会因为一时的“善意”而蒙受经济的损失。一时的犹豫,一时的怯懦,或许出于自保的无奈,然而当你将“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金钱”放在同一架天平上来称量的时候,你已经充满了十足的“恶意”。

    一个盗割电话线,偷盗下水井盖的小偷,根本不可能想到,只是为了一点小利,会在某天引发一场车祸、令一个无辜者掉入下水井中丧命、推迟救护车的抵达;最近发生的事,吉祥航空的飞机无视其它飞机的紧急请求,强行抢先降落,置对方机内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于不顾。当然,他们并不是有意要取人性命,即使是吉祥航空的飞行员也不可能真心希望对方坠机,甚至他们可能还有自己的难言之隐,背负着这个社会给他们的恶意。然而,一时的贪念,一时的自私,或许事出有因,却是不容置辩的“恶意”。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说到底世界的恶意,都是人类自己的恶意。每一个人的恶意虽然轻微,但是当经过社会这个放大器之后,无数微小的恶意就会汇聚起来,最后变成狰狞的怪兽。

    也谈“复旦登山”事件

    背景我就不说了,反正到处都能看得到。别的我也懒得提,多说无益。

    救援过程中死了一个警察,于是有人说“警察救人是应该的,死是因为无能”。

    警察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秩序,不管是救人,还是杀人亦或是死,都不是警察的本分。总有些上面的人胡说八道,好像警察就该无所不能,也难怪让人误解。就算是军人,杀人和死就写在他们工作手册的第一页上,那也是在战争时期;同样的,救灾之类的事情也不是军人的本分,所以为此而死的军人也不能说应该。

    话说,这个警察之所以会死,的确是因为他“无能”。那么,这样“无能”的他为什么会参加救援。这个世界上是有所谓极限的,不是单凭一腔热血就能让人人都变成超人,也不是只要勇敢无畏就能参加救难这种活动的。救难是非常专业的领域,不是任何人说去做就能去做的,到时候不是碍手碍脚,就是救难的人自己遇难!

    黄山既然常常有人遇险,为什么没有专业的救难队?明明就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也没有专门工具,更没有完善的计划,是谁让这些警察去以身涉险的?

    啊,算了,我懒得说了。